7月27日,中國福利彩票迎來33歲生日。廣大彩民可以通過不同方式,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形式,參與到福利彩票的諸多優惠活動中來。
中國福利彩票33周年
與30多年前只有單一一個品種的彩票相比,已過而立之年的福利彩票在產品、技術、公益貢獻以及管理體制上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和改變。福利彩票正以全新的姿態服務廣大彩民,并為社會公益貢獻更大力量。
技術和產品飛快升級
社會對彩票的需求是其存續與發展的根本動因。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國民經濟步入有史以來發展最為迅猛的時代,但限于當時的條件,對社會福利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嚴重不足,資金缺口巨大。
在此情況下,民政部組織開展了發行彩票可行性的調查,1986年,民政部向國務院上報了開展社會福利有獎募捐活動的請示。1987年7月27日,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套福利彩票(時稱“中國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券”)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試點發行。當時的彩票只有一種玩法,銷售方式也都是采用流動式,大多數人對彩票知之甚少,當年全國的年銷量不足1800萬元,銷售站點就是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條橫幅。
1988年1月,北京率先推出即開型彩票,并在全國推廣,當年全國銷量達3.76億元。福彩的開拓者們開著面包車“趕集”式地到各個街市、農貿市場等人流集中的露天場所擺攤設點銷售彩票。那時,很多人不知彩票為何物,對發行彩票的目的、意義很不了解,社會各界的爭議也很大,普遍認為彩票是賭博,是民政部門在借機撈錢,尤其是市場上各種不規范的商業有獎銷售、各種地方彩票、各種私彩等與合法的中國福利彩票銷售交織在一起,魚目混珠,更導致市場十分混亂。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中國福利彩票的發展。
1989年,“實物兌獎銷售法”開始在全國推開,在尚未形成彩票市場的初期,起到了很好的營銷宣傳作用。截至1990年4月,全國已有36個省市和計劃單列市采用實物兌獎,占發行單位總數的85%。1990年,遼寧省大連、沈陽、鞍山、本溪、遼陽、營口、撫順等地利用雙開式獎券,廣泛開展了小規模的即開型彩票現場公開搖獎銷售活動,現場擺滿了彩電、冰箱、摩托車、自行車等獎品,反響熱烈,形成了銷售熱潮。1991年11月,當時的中募發行中心明確提出即開型彩票銷售的“大獎組”概念,即“大宣傳、大場面、大獎組、突擊銷售、實物兌獎”,并正式在全國推廣,為中國福利彩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1999年10月,第一張計算機網絡管理發行的樂透型福利彩票“上海風采·幸運七”在上海成功面市。該游戲在設獎上比傳統票大獎有了很大的突破,最高獎近500萬元,開全國電腦福利彩票樂透型彩票和高獎額的先河。2000年電腦彩票通過電腦網絡系統銷售樂透型彩票50.67億元,而即開型彩票全年銷量為27.96億元,電腦彩票年銷量首次超過即開型彩票,成為主流票種。此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即開型彩票銷售量逐年下滑,形成了樂透型電腦彩票主導市場的格局。
隨后,各地的風采系列樂透型電腦福利彩票開始風靡全國,2001年,隨著西藏電腦福利彩票銷售系統的正式開通,全國省級福彩中心全部開通了“風采系列”電腦票,近5萬臺投注機投入運營。電腦福利彩票的玩法也從單一排列型玩法發展到排列型、組合型和數字型等多種玩法,從簡單設獎到復合設獎,從每周兩次開獎到每周多次開獎,從準熱線到全熱線,中國福利彩票的玩法更加豐富多彩。之后的“雙色球”“3D”“七樂彩”等的品牌聯銷,使電腦福利彩票的玩法越來越貼近市場,電腦福利彩票也開始步入了輝煌的品牌時代。
彩票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還是新生事物,在管理上缺乏經驗。經過30多年的實踐和探索,中國福利彩票的管理體制日趨規范與合理,也是其今后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穩定發展的保障。
初期,彩票的發行權只限于民政部,這一時期,彩票發行籌集的資金只限于支持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通過在摸索中不斷前進,福利彩票自身的發行目的和發行方式逐步被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隨著彩票市場的逐步繁榮,一些地方未經批準擅自發行彩票,擅自允許境外機構參與進來,一些企事業單位以謀取商業利益為目的直接介入地方彩票發行,有的地方因銷售彩票而引發了群體性事件。針對這些情況,國務院曾在1991年和1993年兩次下發加強彩票市場管理的通知。
199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出《關于嚴格彩票市場管理 禁止擅自批準發行彩票的通知》,重申了發行彩票的審批權集中在國務院,任何地方或部門均無權批準發行彩票,而且確定了中國人民銀行為國務院主管彩票的機關。
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加強彩票市場管理的通知,明確可以在全國發行的彩票只有中國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中國福利彩票發行中心、中國體育彩票發行中心負責對各自發行的彩票具體組織發行、擬定游戲規則、審批零售商資格、向社會公布彩票發行情況及所籌資金使用情況。
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發出通知,中福彩中心、中體彩中心及各自所屬地方機構和彩票市場的監管職責移交給財政部。2001年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規范彩票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堅決取締各種以有獎銷售或抽獎方式變相發行彩票的活動,并加大對民間私自發行彩票、代銷境外“六合彩”等非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并確立了“收支兩條線”、彩票發行收入實行專戶管理等原則。
之后,政府加大了對彩票行業的立法工作。2009年7月,《彩票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標志著我國彩票業進入了更加規范管理的新階段。
隨著《彩票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彩票發行銷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規定陸續出臺,進一步明確了管理體制,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彩票管理政策制度體系,彩票發行銷售各項工作的規范化、法治化水平持續提高。
隨著彩票形態由簡單走向多樣,發行方式由分散走向聯合,社會對中國福利彩票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深入,福利彩票自身的運行管理風險也有所增加。不僅包括彩票發行運作中的技術安全、營銷安全、資金安全等微觀方面,更包括防范中國福利彩票發行的社會風險。多年來,福彩中心將強化制度建設、推動規范管理作為重點工作之一,組織力量以制度建設為中心,不斷規范各項管理制度工作和工作秩序。例如,建立了合同法律審核和法律咨詢制度,制定了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計算機類設備采購管理辦法、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規定等多項管理制度。
公益作用突飛猛進
1987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為發行、銷售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券明確的目的是“籌集社會福利資金,興辦殘疾人、老年人、孤兒等福利事業和幫助有困難的人”。這一規定后來被總結為“扶老、助殘、救孤、濟困”。
公益金是從彩票發行收入中按規定比例提取的,專項用于社會福利、體育等社會公益事業的資金,按政府性基金管理辦法納入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按現行規定,發行彩票籌集的公益金,在中央與地方之間按50:50的比例分配,中央集中的部分在社會保障基金、專項公益金、民政部和體育總局之間按60%、30%、5%、5%的比例分配。
初期,由于群眾對中國福利彩票的認知較少,公益金籌集數量也較少。伴隨著中國福利彩票發行宗旨的社會認同度的日益提高,以及國家管理政策的變化和不斷調整,福彩公益金在數量上日益增加,使用管理上也日臻完善。
“九五”之前的公益金籌集數量較小。到1998年底,中國福利彩票資金收益形成的“社會福利基金”共70.6億元人民幣。雖然資金有限,但當時仍然資助興辦社會福利項目超過8萬個。受助項目包括各類福利院、兒童福利院、老年人公寓、光榮院、榮軍康復醫院、精神病人福利院,以及老年人大學、老年活動站等。同時,以貸款貼息方式幫助以安排殘疾人就業為主的福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等。
1998年,我國發生特大洪水,為了幫助災區恢復重建,中國福利彩票于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年初額外發行50億元額度的“抗洪救災”專項募集彩票,籌集的15億元公益金“地方一分不留,民政一分不用”,全部上繳國務院用于災區重建和災民生活的安排,對抗洪救災尤其是災后重建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1999年開始,福彩公益金正式納入財政監管體系。民政系統開始不斷調整管理機制、強化市場營銷、擴大社會宣傳,使人民群眾對中國福利彩票的認識逐漸加深,參與購買的人數逐漸增多,發行量迅速攀升,公益金籌集規模也水漲船高。面對這種狀況,民政部實事求是地調整了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方法,從制度上規定全國民政系統每年從中國福利彩票發行總額中提取2.5%,形成專項社會公益金,用于社會福利事業建設,從而實現了集中使用,規模投入辦大事。1999年至2001年,全國各級民政系統共投入社會福利資金近百億元,資助社會福利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項目2萬個。
“十五”期間,中國福利彩票銷售逐步進入旺季,發行量逐年增加,共發行1145.2億元,占歷史總發行量的70%。公益金籌集量增加、速度也加快,共籌集彩票公益金393.62億元,占歷史總額73%。有鑒于此,財政部根據國家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形勢的總體需要,出臺政策調整了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比例,有196.81億元上繳中央財政統籌,主要用于補充社會保障基金的不足,剩余部分則納入財政專戶管理,用于發展社會福利和社會公益事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災害,福彩系統立即同全國人民一道,展開了慈善捐贈活動。短短兩個月內,全國100余家各級福彩機構、8家彩票行業協作單位(設備供應商)及35萬名福彩從業人員共向地震災區捐贈愛心款10.8億元人民幣。
截止到2019年,我國累計發行福利彩票2.211萬億元,累計籌集彩票公益金6568.65億元。一直以來,福利彩票公益金在我國專項用于福利事業的資金中,都占到非常大的比例。(經濟參考報)